乌克兰高官预判:中国将在欧美贸易与俄罗斯石油之间做出选择
美国财长上周末在瑞典放了个响炮,说要对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税。
大伙儿听明白没?这就好比村东头老王家给邻居老张家修房子,村西头老李家在村口支个收费站说要收过路费。
老李家的贝森特财长还特意补充:"这钱本来可以不收,只要中方放弃主权权利就行。"
这事儿透着蹊跷。
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那位顾问波多里亚克更直白,他说美国给中国画了道选择题:要么要俄罗斯的石油,要么要欧美万亿级的大市场。
这话里话外倒让人品出点别样滋味,莫非在美俄乌这场恩怨局里,中国的能源选择成了破局的关键?
七月底这场贸易谈判火药味够浓。
美国人把能源合作和贸易制裁揉成一团,活像在菜市场扯着嗓子喊"买黄瓜就得搭二斤大蒜"。
问题是中国的原油采购明摆着是国家战略,二十年间油气依存度从零飙升到七成多。
根据海关总署数据,今年前五个月俄罗斯原油到港量同比激增四成,占我国进口总量18.7%。
这可不是拍脑门子的买卖,是贴着国家安全红线的能源命脉。
波多里亚克提到的"万亿美元市场"威胁听着唬人,不过细琢磨有逻辑断层。
2022年我国与欧盟贸易额突破8500亿欧元,中美贸易额7600亿美元,合计十多万亿人民币。
另一边俄中贸易额刚摸到1900亿美元门槛。
乍看似乎划算账,可别忘了去年俄油进口每桶比国际均价低20美元,折合全年给炼化企业省下超千亿成本。
这种硬核让利哪个贸易伙伴能给?
美国想搞"二级关税"其实早有前科。
2019年伊朗石油禁令时,中石油下属企业就被排除在美元结算体系外。
但历史经验显示,当伊朗石油出口量从250万桶/日骤降至20万桶时,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的增产填补了缺口。
这次轮盘赌再转,白宫想复制剧本恐怕要碰钉子,毕竟如今中俄本币结算占比已超七成,人民币在俄外汇交易量跃居第三位。
乌克兰方面着急忙慌出来帮腔倒能理解。
仗打到第二个年头,乌境内炼油设施损毁近七成,前线每天要烧掉三千吨柴油。
泽连斯基政府现在的生存命脉全靠西方输血,自然要把中美俄三角关系盯得死紧。
但要真按波多里亚克的算法,让中国割舍能源安全换贸易协定,怕是错估了形势。
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向来有讲究。
那句"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保障措施"不是场面话,2017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冲破40%大关时,发改委就白纸黑字写着"2030年油气自给率要重返30%以上"。
要实现这个硬指标,陆路管道运输的稳定性远胜海上油轮。
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自2019年通气以来,累计输气超500亿立方米,相当于替代1.6亿吨煤。
这种战略级的能源布局怎会因为短期贸易博弈转向?
美国搞"二级关税"还有个难处。
中国海关目前接收俄油主要走管道和东部港口,真要实施区别关税,怎么界定产品原产地就是技术难题。
中石化去年将俄油掺混加工成化工品再出口的"马甲油"贸易额已超百亿美元,这种"模糊处理"在国际贸易规则里尚属灰色地带。
更何况中东和非洲产油国都在盯着,担心制裁大棒随时落到自己头上。
欧洲那边的态度也有变数。
德法两国四月份刚和中石油签了百亿欧元规模的长期供气合同,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的百亿欧元独资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。
欧盟内部对能源制裁分歧明显,匈牙利总理欧尔班上月还在公开呛声,说"经济北约"的构想纯属幻想。
美国想拉起统一战线施压,怕是低估了欧洲企业的务实选择。
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己的算盘。
今年前五个月,中国对美出口下降15%,贸易顺差却扩大24%。
摩根大通做过模拟推演,若中美贸易摩擦升级,美企在电子、机械领域的损失将是关税收入的3倍。
所以贝森特财长那番话听着气势汹汹,实操起来未必敢动真格。
中国能源安全这盘棋,从来都不是单线思维。
去年在哈萨克斯坦收购的油田项目开始产油,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全面提速,连西非的几内亚湾都出现了中国油轮常态化驻泊。
这种多点开花的布局,哪是说堵就能堵得住的?当年马六甲困局逼出来的战略,如今演化成更加立体的能源网络。
说到底,美国想用关税大棒指挥中国能源选择,这事儿就跟让鱼离开水一样不现实。
两千亿美元的贸易额对普通国家是天价,但放在中国百万亿级别的经济总量里,不过是扬汤止沸。
倒是美欧内部最近吵得厉害,德国工商总会刚发布报告,说能源价格高企导致四分之一企业考虑外迁。
这场博弈的结局,恐怕要让挥舞大棒的人先伤了指头。
中俄能源合作往深了看,是二十年磨一剑的功夫。
从安大线到西伯利亚力量,从原油易货贸易到人民币结算,每一步都踩着国际格局变化的鼓点。
美国人今天说加税,明天谈制裁,在历史进程面前倒显得像是插曲。
波多里亚克说中国会做聪明选择,其实答案早写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里,自己的饭碗,终究得端在自己手上。
股票配资网站导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